首页互联网观察互联网与社会 › 汪向东:中国的信息社会学者受限于表达方式

汪向东:中国的信息社会学者受限于表达方式

上周的网商大会期间,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和阿里研究中心共同发 起“信息社会50人论坛”也在杭州举行。我非常有幸能够在现场见证这个信息社会领域的沟通平台的建立,并聆听这个领域的二十几位顶尖学者和专家阐述自己对 国内信息社会发展现状的看法。会议期间我也就自己关注的几个问题请教了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汪向东老师,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部分对话。

在互联网领域,在国际上中国有像阿里巴巴这样极具声望的企业,但是在信息社会这个研究领域,中国却缺少顶级的研究机构或顶级学者,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您认为信息社会研究领域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复杂。在Web2.0,尤其是微博出现以 前,学者受限于他们的发表方式,缺少让世人所知的渠道。但是在Web2.0出现以后,你可以看到他们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很多研究领域其实是很活跃的。我 很同意今天一位学者(王俊秀)的观点,有一些学者是有国际视野的,国际上一些新的东西,也受到他们的关注,他们也有回应。你说的这个机构,现在我们确实鲜 有在国际上有话语权的机构,这个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这其中也有一个交流的问题,国内的机构和国外的机构有一些交流,但可能关注的点不太一样。现在的状 态,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不同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可以相互交流,是有这个必要性的,慢慢来吧。

我注意到相对来说,在互联网经济、新媒体等领域可能相对较热门一点,但是在其他一些领域,像网络法、ICTD等领域,研究的人就偏少,甚至可能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个人的关注主要放在经济和社会层面,法律这一块呢不是我的 专业。像信息经济这一块,标准比较容易(明确),比如说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你能够比如说通过效益,通过农民的素质的提高,这个你能够找到一个相对社 会公认的标准。但是法律问题,今天也有几个学者讲,比如法律条文形成,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这个研究是远远滞后的。比如说在公民层面,人是有多重身份 的,到底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这种研究欠缺的基础上,离形成法律条文是有距离的。如果说不顾这样的基础,非得很快地推出这样的东西话,是否恰当是 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研究者也有这样一个需求,并不一定非要看国外,和国外比,完备不完备看怎么说了,这中间有 一些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

那么在您研究的农村信息化的领域,您觉目前农村信息化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觉得是能力建设和应用效果的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