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360黑匣子之谜》将让奇虎360这家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富争议的企业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尽管文章中针对360的质疑大多是“旧闻”,而且相互之间大多缺乏逻辑关联,但如此大篇幅的负面报道在这个行业里并不多见,其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
从来不缺乏负面新闻的360自然也是有所准备,一天之后便召开媒体沟通会,坦率回应质疑。从表面上看,周鸿祎的回答大多数是有力的,例如“5分钟一次检测更新”、将部分用户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上,周鸿祎说金山、腾讯、卡巴斯基、诺顿等企业莫不如此。
的确,在一些具体行为上,360和其他的软件、互联网企业并无不同;但有些事情,别人可以做,360却做不得,因为360是一家拥有安全以外的业务的安全厂商。事实上,这可以说是360唯一的问题。
周鸿祎曾在不同场合得意地说自己用免费杀毒革了卡巴斯基等杀毒厂商的命,并说当年的竞争对手如何如何恨360、采用了种种报复手段等。如他所言,今天的中国个人安全软件市场基本被力主免费的360和效仿360的金山网络所垄断,而赛门铁克、卡巴斯基、ESET、McAfee这些曾经有着不错份额的国际厂商则纷纷败退,似乎免费杀毒确实是未来的趋势。
可是,这些国际厂商如今依然在收费,难道他们不知道免费能抢占更多份额吗?难道他们不会采用免费加增值服务的模式,像360一样以所谓的“互联网方式”去挣钱吗?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因为它们是安全厂商。
相比其它软件,安全软件拥有更多的权限。它可以扫描你的内存和硬盘,了解你的电脑里有哪些进程正在运行,又存储了哪些文件;它也可以判定哪些软件是“恶意软件”、携带病毒或木马;而且,由于大多数用户通常只安装一个安全软件,在它监督其它软件的行为的同时,它自己的行为却不受监督。换句话说,安全软件“作恶”的可能性要比其他软件更高,但你很难找到它“作恶”的证据。
那么如何限制这些安全软件,防止他们“作恶”?或许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不具备作恶的动机。就像人们无法阻止Google、Facebook、雅虎和亚马逊在告知用户并经过许可后记录用户的访问信息,但一旦这它们将数据用于自己承诺的和法律允许的范围以外的用途——例如直接出售给广告主,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而对于安全厂商来说,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也就应该受到更大的限制——就像民主国家的政府一样;限制的方式,便是禁止他们做安全以外的业务。当然,这里的禁止也许并非源于法律规定,而是用户自发的选择。这不难理解——你能想象法院或者公安机关开办企业吗?或者中国足协成立一支球队去打中超?
于是,赛门铁克、卡巴斯基、McAfee这些厂商都专注于安全,没有去做浏览器或者搜索;Google、苹果、Yahoo也没有做杀毒。微软是个例外,它开发了免费杀毒软件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但这样做的理由比Windows捆绑IE更充分:安全问题是操作系统内部的问题,由操作系统开发者开发安全软件,就像由政府来组建公安系统和军队一样。
在没有其他业务的情况下,有盈利压力的安全厂商们只能向用户收费;于是哪怕被挤出了中国的个人安全市场,他们依然没有像360或金山网络一样把杀毒软件免费掉。也有像小红伞这样的对个人用户免费的安全厂商,不过它们也并未从事安全以外的业务,而是通过向企业用户收费获取收入。
当然,在一个责权混乱、权力和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大量存在、用户缺少为软件付费的习惯的国度,很难指望用户会因为这样的问题用脚投票,抛弃这些拥有其他业务的安全厂商。而这些厂商们也会继续采用这样的模式,并为“免费革命”洋洋自得,甚至还会引来对手们的效仿(腾讯、百度都已涉足安全,其性质同360并无本质区别)。不过,只要这种模式继续下去,被攻击就并不冤枉。
发表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