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联网观察互联网与社会 › 再见,Hotmail!

再见,Hotmail!

No Hotmail周二晚上,微博上有人说可以注册Outlook邮箱了,我没有太在意,心想微软又整出一个邮箱品牌,最后还不是跟“MSN”、“Live”这些品牌一样的结果?

一觉醒来,发现在热议奥运会的人群中,有不少人都在谈论Outlook邮箱,于是随手点开了Firefox工具栏上的Hotmail Watch,没想到“刷”地一下页面就打开了,而且是直接进入收件箱,就和Gmail一样。整个页面的风格和Win 8的风格一致,左上角是“Outlook”的字样。然而环顾整个页面,看不到任何Hotmail的标志;再回头去搜索新闻,我才明白,原来微软是将Hotmail升级到Outlook,前者的品牌彻底停用。

一夜之间,Hotmail的生命就毫无征兆地终结了。

或许在很多人心目中,Hotmail只是和Gmail、Yahoo Mail一样的邮箱品牌,甚至是一个日趋没落的品牌。不过对我来说,Hotmail象征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段记忆。

我是2001年初开始在家上网的,注册的第一个邮箱是新浪的;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点开了IE收藏夹里的Hotmail链接,眼前跳出的是一个让 我感觉很酷的界面:简洁、清爽、有时尚感。于是我注册了一个我当时最喜欢的ID——无论是之前注册新浪,还是之后注册网易、TOM、Gmail、 Facebook、Twitter,我都没有注册到它;我也因此在得知Hotmail被停用后第一时间发了一条微博:“ Hotmail的邮箱地址有一点是其他邮箱比不了的:某种程度上它可以显示你的网龄。”

2001年8月,新浪 在推出收费邮箱的同时,将免费邮箱从50M缩减至5M。和众多愤怒的用户一样,我决定抛弃新浪邮箱,开始使用Hotmail,尽管后者容量更小——只有 2M。促使我将Hotmail作为主要邮箱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国外品牌——当时刚上初二的我天真地觉得用国外的东西比用国内的东西“高级”。

从 那往后的两年里,我最常使用的三个网络工具分别是QQ、Hotmail和网易校友录;也是由于这三款产品,一个以和我同届的、居住在水果湖附近的人为主的 松散的小圈子开始形成,大家的共同特点是能在非双休日的晚上在家上网——有这样的条件的初中生,在当年的武汉并不多,不仅是因为互联网尚未普及,也是因为 一些有上网条件的家庭限制孩子平时在家上网。不过事实上,最初承载这个圈子的并不是这三款工具,而是MSN Messenger,因为它从2001年10月起开始支持多人聊天,而QQ群直到第二年8月才上线。

让我知道 MSN Messenger的是XXY,他是那个小圈子里众多传奇人物之一,也是最活跃的之一——事实上我只是边缘人物,许多人只有一面之缘,也从未参加过他们的 聚会。我最早的互联网知识大多是从XXY那里得知的,我的第一次线上语音聊天也是和他——那是MSN正式支持语音通话之前,我们用的还是 Netmeeting,通过IP地址寻找到对方。说到语音通话,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属于没事找抽,对于当时还在使用拨号上我来说,折腾一通下来花掉的费用 比打电话更贵,效果还不好;不过他当时已经用上了神一般的长城宽带,也就不在乎了。

01年底的MSN已经是个 很牛的产品了,除了支持任意用户之间的群聊,还支持语音聊天(印象中比QQ的二人世界效果好)以及文件传输,在那个小圈子的用户之间,很长一段时间MSN 都是最常用的聊天工具。而由于MSN使用Hotmail账号登录并能自动提示Hotmail新邮件,Hotmail也就更频繁地被使用。那时我几乎注册所 有网站都使用的是Hotmail的邮箱,现在回头来看,当时Hotmail已具备了今天Gmail的两大特征:微软以Hotmail账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 服务体系、生态系统;Hotmail账号遍布各大网站。不过,微软互联网品牌策略的摇摆也是从那时开始的——XP里内置了一个与MSN Messenger互通的Windows Messenger,起初微软希望将用它代替MSN Messenger,我有一段时间也是使用它与朋友聊天,不过没过多久它就被微软放弃了;更糟糕的 是,微软后来又把MSN Messenger更名为Windows Live Messenger。

有一天,我和XXY不知什么原因一言不合,我居然想到去炸他的邮箱。我下了好几个炸邮箱的软件,但都没法用,想到反正也就2M的容量,于是就反复往他邮箱里发MP3文件(貌似是周杰伦的《范特西》里的几首歌吧)据说是把他的邮箱堵着了,不过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不大清楚。

除 了间接让我结识了一些人,Hotmail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翻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会有人往我的 Hotmail邮箱里发一些墙内看不到的东西;另一方面,XXY也会告诉我一些翻墙的方式,比如使用某个代理网站,或者往某个邮箱发邮件——他貌似对墙外 的信息有着极度的渴望,上初中时就试图在自己屋顶架“锅”。Hotmail是当时在国内流行的邮箱中唯一“安全”的——尤其是考虑到雅虎邮箱04年的那个 著名的案子。通过Hotmail邮箱,我逐渐了解到一些墙内看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尽管我始终对它们的真实性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但它们确实助我重塑了世界 观。

当然,Hotmail的“安全”也给我带来过麻烦。除了“敏感”信息,我的Hotmail不知为何还会收 到色情内容(当然还算不上纯粹的色情,只能算是色情广告,印象中是没有见过露点的图片的)。一次在上电脑课时,我登录Hotmail,旁边的同学好奇,随 便点开一个邮件,恰好是这样的邮件,于是他便和其他人说我“上黄网”,弄得我非常尴尬。

从04年起,我使用Hotmail的频率逐渐降 低,原因主要有四点。首先是当时我父亲将我的邮箱地址留给了他工作中接触的人,于是我的邮箱里经常会有他的邮件,03年注册的Tom邮箱成为了我的主力; 第二是QQ2003上线后功能有了很大提升,同时QQ也完全开放了注册,其普及度迅速提升,MSN的使用频率降低,Hotmail也就失去了天然的客户 端;第三是Hotmail如果60天(还是90天?)不登录邮箱,邮箱就会被锁定,所有邮件被清空,我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情之后,就决定彻底不再使用这个 邮箱了;最后一点是,QQ和手机的普及让我对于电子邮件的依赖度大大降低,我一度认为邮箱将会被替代。

数年 间,我只是偶尔登录一下Hotmail,里面或者是空无一物,或者是充满各种垃圾邮件。更令我难以忍受的是它的速度——我曾以为是墙的原因,但到了国外, 登录Hotmail同样是一件让我感到痛苦的事情,何况我还需要点击一次链接才能进入收件箱。再启用它已是今年初的事情,原因是我想留一个不同于我的个人 邮箱的地址作为新博客的联系地址接收博客评论。

在发现Outlook.com取代Hotmail之后,我注册了三个Outlook的邮箱地址,却没有将Hotmail的地址升级。我相信微软不会彻底废除这些地址,所以我会留住它,留住这个超过10年历史的邮件地址,也是留住一段记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