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联网观察互联网与社会 › 对于敏感内容,你有判别能力吗?

对于敏感内容,你有判别能力吗?

最近偶尔上上Youtube,用中文搜索视频,看完后点开旁边的推荐视频中感兴趣的链接,这样重复操作,用不了几次,便会看到在大陆所谓“反动”或“敏 感”的视频内容。看来,这样的内容在Youtube上还真不在少数;我过去偶尔也翻墙出来,却很少来这里,所以对此确实是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想,墙会 将Youtube完全屏蔽也不奇怪,对于这样一个尚未进入中国运营的网站,既无法用内部指令命令其删除相关内容,用关键词屏蔽等技术性方法对于用户上传的 内容也很难见效;既然墙外的谷歌“不作恶”,墙就只有自己来“作恶”了。

抛开墙的问题,我在想,如果真的让中国的网民直接接触到这些敏感内容,尤其是由一些由国外某些特殊组织或特殊媒体制作的视频内容,会怎样呢?

就我自己来说,我常会选择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样一些有倾向性的内容。对于一些事实性的东西,这些敏感视频中的内容或许大部分是接近真实的,但确是有选择 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和国内的正面宣传非常类似。对于观点性的东西,我则会尝试去分析,去质疑,看看里面所说的一些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对于国内的 正面宣传性的观点,我同样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对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双方给出了不同的事实,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我也不会简单地去将二者进行综合,而是仍对事 实保留一定的怀疑,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事情进行解读。

我不知道我的做法算不算理性,但至少,我不会轻易接受我所看到的东西。但在国内,很多人却不是这样。很多人对于事物的态度只有简单的“接受”或“拒绝”两 种,不能用新的,自己的方式去判断,去思考。如果这样一些人看到了这类内容,或者完全拒绝,则看了与没看无异;或者完全接受,包括事实与观点,进而完全排 斥国内的宣传,乃至将其作为对现实不满的“依据”或“理由”。我想,无论是哪种,对个人,对社会,都不会有太多的正面意义。当然,如果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内 容,也必然会有一些理性的讨论。然而,理性的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Web2.0加剧了碎片化,本身就并不适合理性讨论。

在国内,对于敏感话题,是采取禁止讨论的方式,即正面与反面的观点都是被禁止的;在凯斯·桑斯坦(2001)对于内容过滤做法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中,这样一 种做法是相对中立的。在我看来,在目前的中国,对于互联网上某些敏感信息(相信大家知道我指的哪些)采取这样一种过滤机制,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原因就在 于很多网民对于网上的内容缺乏判断力。看看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大多数评论,无论是否存在“水军”、“五毛”,更多的网民所表现出的,是简单地、冲动性地支 持或反对,无法对事物做出深入的思考或判断。敏感内容在这样一群人当中传播,便容易引起暴乱,就像在现实中曾一次又一次发生的事情一样。

可是,又是什么是很多中国人缺乏对这类失误的判断力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到大学,所有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课本的内容,批 判性的思维极少受到鼓励(或者说被激励);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于事物便只有接受和拒绝两种态度,很难用其他的方式去思考。此外,就像易中天在华师一 60周年校庆演讲时所说的(我没看过原文,只是根据报道推测内容)那样,二元思维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进而使很多人判断事物只采用简单的对或 错、好或坏,对待事物只能简单地选择接受或拒绝。而这些情况,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某些人的有意为之。

归根结底,互联网的问题,很多都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互联网这一媒介中的特有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互联网入手,更要从其社会根 源入手。对于个人来说,当你抱怨墙让你无法接触到某些信息时,你也同时应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对这些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