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联网观察 › TechCrunch Disrupt手记:中美互联网迷雾待解

TechCrunch Disrupt手记:中美互联网迷雾待解

TechCrunch Disrupt上我与Sara Lacy的合影昏暗的灯光、轻摇滚背景音乐、时不时爆出的尖叫声,TechCrunch Disrupt更像一个大Party。与国内绝大多数互联网会议或论坛相比,它确实够得上主持人Sarah Lacy所说的“Amazing”和“Crazy”。

参会的观众也大多兴致勃勃:持续两天的会议,从第一天早上9点到第二天下午6点,会场始终爆满。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感到满意。坐在我身旁的一个电商投资人就对大会缺少互动不满,大会并没有安排提问环节,嘉宾也大多在演讲结束后直接从后台离场,这让他和企业家们交流的计划落空。

“不光中国的会议从不会这样,连我参加过的几个美国的会议都不是这样的”,他表示。

“你是自己掏钱买票来的吗?”我问。

“当然,我又不像你们媒体,可以免费入场。”他一脸无奈。

在会场里,像他这样自费前来的大陆人并不多。一眼望去,西方面孔的观众几乎占到一半;华人里也有不少是像陈士骏一样来自海外;而参会的大陆人里,媒体、参 赛团队以及通过抽奖抽中免费门票的观众又占去了不少。毕竟,接近1000美元的门票对于大陆的创业者和工薪阶层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于是,尽管几乎所有的访谈和圆桌论坛都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但会场内外,中国的元素似乎并不多。

在创业者展示区,除了大会主办方之一创新工场的展台外,其他的展台基本都是来自境外的创业者。和中国创业者热衷于移动互联网不同,在这里,绝大多数新应用 都是基于Web。如果说大陆的互联网创业者当前最关注的是Mobile,那么海外的互联网创业者当前聚焦的则主要是Social。

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海外创业者似乎也并不热衷。和我交谈过的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创业者都表示,他们来这里的主要是因为TechCrunch以及来自硅谷的投资人。

“你们的网站会推出中文版吗?”我问他们。

“未来也许会。”他们的答案如出一辙。看得出,这是一个礼貌性的回答;至少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没有开始考虑中国市场。

令我真正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国外科技媒体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关注也有限。一个TechCrunch的员工告诉我,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以前对中国互联网的了解仅限于马化腾等个别中国企业家以及他们的企业。

来自荷兰的Tessa Sterkenburg女士也是第一次来中国,她是知名科技博客The Next Web的专栏作者,大会第一天结束后她在The Next Web上以“中国正飞速发展”(China is Booming)为题撰文,介绍了这次大会的一些情况。她对我说,她过去对于中国互联网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像TechCrunch这样的美国媒体,这次会议 给她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感受,只是时间太短了。

“那你对中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问。

她想了一会,回答说:“北京的天气实在是太糟糕了”。

同样的,美国互联网的现实,似乎也与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之前曾在媒体上看到,TechCrunch的创始人Michael Arrington因对母公司美国在线不满而从TechCrunch离职,这引起了很多TechCrunch的员工对于美国在线的愤怒。但当我和一名来到 现场的TechCrunch员工谈论起此事时,她却表示尽管Arrington的离开让TechCrunch和之前有些不一样了,但她和周围一些人对于这 件事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

李开复说,这次活动是一个桥梁,让美国与中国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者串联起来,也让外国人打开眼界,看看中国的互联网和他们想象的有多么不一样。但有记者抱 怨,尽管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来了不少,却缺少碰撞,“一到休息时间就还是中国人一堆、美国人一堆”。李开复回应,“都是一步一步来,隔阂是要慢慢打破的,达 沃斯论坛最初也是这样。”

离开国家会议中心,夜幕已然降临,早晨漫天的大雾虽未完全消散,却也退去了不少。一场TechCrunch Disrupt也不可能让中美互联网之间的迷雾完全消散,但它确实促进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都清楚地看到了迷雾的存在。

(本文原发于凤凰网科技频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