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西南角的西十二教学楼曾是亚洲最大的教学楼,能够容纳18000人,自建成以来几乎所有的在校生都有在这里上课或考试的经历。然而往来于此的学生中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栋大楼的西侧,有一家名为“滨湖机电”的快速成型企业;随着3D打印的火热,材料学院副院长、快速成型中心主人史玉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家主要由其团队负责的公司也频繁见诸国内媒体。
在史玉升的团队中,蔡道生负责市场化方面的工作,曾担任滨湖机电总经理;尽管他表示正逐渐从公司“淡出”,但目前仍负责这里的日常工作。去年8月,本报曾在《3D打印生存记》一文中介绍了他的故事;在此之后,史玉升和他又不断接到采访的请求:“打电话来的很多,北京的、上海的都有,目前这个东西太热了。”
公司的厂房面积不大,外间摆放着两台即将出售的3D打印机成品,里面的车间则有几台刚刚生产出的打印机正在进行打印测试。厂房的另一侧是办公室和会议室,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打印的成品。与记者此前接触过的桌面3D打印机打印出的物品相比,这些由工业级设备打印出的产品外表更光滑、边缘更细腻。
滨湖机电生产基于FDM(熔融层积成型)、SLA(光固化)、SLS(选择性激光烧结)等各种技术的工业级3D打印机。据蔡道生介绍,迄今为止公司已在国内外拥有200多家客户,出售了数百台3D打印机,售价在几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铸造行业用得比较多”。他表示,滨湖机电的产品售价约为国外同档次产品的四分之一,“实际使用的成本更低,维护更方便。”
而在众多技术中,华中科大的团队主攻并赖以成名的是SLS,这也是蔡道生本人的研究方向。目前滨湖机电已经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大的SLS打印机,可打印1.4*1.4*1.4米的物体。蔡道生称他们的产品主要基于自主研发:“国外的东西我们只是通过论文进行一些了解,样机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结构,可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对于几种技术之间的差异,他从应用及市场的角度向记者作了介绍:
“SLA(的材料)是液态的,不存在颗粒的东西,因此可以做得很精细;不过它的材料要比SLS贵很多,至少在国内是这样,所以它目前主要用于打印薄壁的、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
“FDM是传统的快速成型技术,批量化生产之后成本可以做得很低,如果它的材料成本能进一步降低,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它最大的缺点是速度慢,因为它的喷头是机械的;此外它还需要浪费材料来做支撑。”
“SLS在市场上采用得比较多,因为它和工业结合的很紧密,而且使用的材料最广泛,理论上讲几乎所有的粉末材料几乎都可以打。像铸造行业对精度要求没那么高,SLS打印出来的精度足够了。”
方向不明,中美差距或被拉大
对于3D打印突然间备受关注,蔡道生并未流露出兴奋之情,反而显得忧心忡忡。
“关注度高的好处是国家重视、经费多、企业敢使用了,以前很多企业还不敢用这个技术;坏处就是大家会一窝蜂地来做,却不知道下一步往哪里走。”
他预感,中国和美国在3D打印领域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三年时间,可能中国就全面落后了,国外的新产品会很有竞争力,而国内那时可能还做不出同类的东西。”
与美国由3D Systems和Stratasys等龙头企业主导不同,中国的3D打印行业目是由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华中科大等高校及校办企业主导。在蔡道生看来,正是这样的产业体系限制了3D打印在中国的发展。“就我了解,国内主流的3D打印专家、学术权威都没有认清方向,资源却掌握在他们手里。”
在学校和企业都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蔡道生进一步表示, 3D打印是一个由市场主导的行业,高校不应该成为产业核心:“由国内的大企业来做更合适,学校只能做局部的研究,因为一旦涉及到整体的3D打印设备,就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了。实际上,一些实实在在做事的民间企业,甚至是很小的企业,如果有研发队伍,反而能够把把握好方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滨湖机电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制约,蔡道生自己感到有些无奈:“如果完全由纯企业来做,是很有生命力的,问题目前和学校结合得非常紧密,我们两边都得考虑。”
低成本、高效率是未来趋势
在一些关于3D打印的报道中,几乎一切物体都可以使用该技术生产。但在蔡道生看来,实际生活中很多物品并不需要用到3D打印。“(制作)一些奇形怪状的、体现自己想法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只做几件,最好的方法是3D打印,找不到其他的方法。但一个烟灰缸,你去买只要10块钱,用3D打印可能要几百块,这样的东西就不适合用3D打印。”
除了成本,打印速度也是制约3D打印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SLS技术已能够打印金属粉末,但设备与材料成本都较高,并且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打塑料要10个小时,打金属就要100个小时。”
他接触过的部分客户对于成本并不敏感,但对效率要求较高,而他则会如实向客户介绍3D打印的应用范围和存在问题。“市场人员应该告诉客户它是做什么用的,适不适合对方的业务;有些企业和代理商只管卖出去就行,不说缺点,从长远来讲这是不负责任的,一些用户买了后发现上当了,以后就再不买了。”
尽管滨湖机电关注的重点仍是工业级产品,但蔡道生相信3D打印终将走向普通用户,不过未来的家用3D打印机会与当下的产品完全不同。“目前几千元的3D打印机只是让人们了解3D打印,绝对不是以后的主打产品,它们的致命缺点就是速度慢、材料消耗较多。”他认为,未来3D打印的发展趋势是设备成本低、材料消耗少、速度快,而且随着设计软件的日益简单、普及化,“你自己有想法马上就可以做出来”。
(本文节选于《电脑报》2013年第6期《3D打印热浪下的中国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