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联网观察互联网与社会 › 数字鸿沟2.0及其表现

数字鸿沟2.0及其表现

数字鸿沟很多人都说,在国内上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在我看来,或许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但相对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掌握了一项重要的技能——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在上大学前,没有多少作业或考试是需要学生们上网搜集信息完成的,但上大学之后,即便是抄袭作业或论文,如果没有正确掌握这一技能,恐怕也很难完成。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来说,掌握在网上搜索信息的技能,将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帮助。

之前我们所说的数字鸿沟,通常存在于有条件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的人群与无条件使用它们的人群之间,并认为随着IT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这一数字鸿沟会加大两人人群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企业为改变这一状况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在中国,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每年都在以一个很快的速度增长。可以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设施的普及越来越不是问题,以现在的网民增速来看,大概2-3年之内,中国的互联网覆盖率将达到50%左右,并且这一趋势在短期之内不会减缓。在如今的中国,大概是几乎全部大学附近和90%的中学附近都有网吧存在,这样很多没有条件在家上网的人有机会接触互联网;而城市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农民工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手机接触到互联网。

确实,那些仍旧没有机会被数字化的人们,将被迫忍受继续扩大的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一条新的鸿沟出现在了已经被互联网所覆盖的人群之中。一部分人用互联网工作、利用互联网方便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在为互联网的内容丰富做着贡献;而另一部分人却只是简单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尽管在上网时间方面,后者可能已经超过了前者,但是互联网对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是不同的。就像开头所说的,搜集信息的技能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在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信息设备;而没有掌握这一技能的人,则有可能在互联网上的花费(包括时间、金钱等)还要更甚于互联网为其提供的价值。也就是说,这存在于网民内部的“鸿沟”,和以前所说的数字鸿沟一样,如果不进行干预,很有可能逐渐增大,并加剧社会分层;如果要给这种现象命名,或许可以将其称为“数字鸿沟2.0”。

归结起来,可以说数字鸿沟2.0表现为互联网可以为一部分网民提供越来越高的价值,却只能给另一部分网民提供很低的甚至是负的价值,中间网民会向这两个群体集中,两类网民的差距也会日益增大。这一现象其实是数字鸿沟的一个变形,是在数字鸿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部分率先被数字化的人以及逐渐进入这一群体、有更好的数字化环境的人得以更有效率地利用互联网,而一部分后接触IT、缺乏很好的数字化环境的人尽管也可以接触互联网,却无法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很多价值。但数字鸿沟2.0与过去的数字鸿沟也有很显著的区别:一来数字鸿沟主要是在网民和非网民、活跃网民与非活跃网民之间的,而数字鸿沟2.0出现在网民这个大的外延之内,甚至出现在活跃网民内部;而来,它不再体现为计算机拥有量、平均上网时间等一些客观数据之间的差别,而需要通过更为复杂的方式来进行衡量。

那么,如何衡量互联网给个人带来的价值呢?首先,需要假定网民为理性人,生活水平处于社会的中间地位。网民上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给他带来现实收益或者未来收益,例如直接从网上交易中获利,或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作、进行知识积累,情感上的愉悦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现实收益。同时,我们也应假定理性人对于互联网娱乐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长时间的娱乐相较于短时间的娱乐,其带来的价值并不会有很大的增长。而知识与信息的积累、技能的习得等,则有助于未来收益的提升,可以将其可能的未来价值进行折现。将单位时间内上网所获得的总收益减去上网的成本,即是单位时间上网所获得的净收益,也就是互联网给单个网民所带来的价值。不同网民群体之间这一指标的差别,即是数字鸿沟2.0的量化结果。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主要是通过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例如购置计算机、铺设光纤、架设移动基站等。但对于数字鸿沟2.0的问题,解决起来则不那么简单,除了要继续加大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普及方面的投资外,恐怕更重要的是要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对于“数字化生存”的教育。事实上,在中国,这一工作的难度要远大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育不仅仅是为学校添置数字设备,也不仅仅是为学校增加计算机老师编制或计算机课程安排,更重要的,是应该让互联网应用到基础教学中,让更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像大学生一样,需要通过互联网才能完成一些特定的作业。当然,这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恐怕已经很难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大多数本身就是被数字鸿沟所分离的群体;只有等到真正掌握数字化生活方式的青年们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行业,并对这一问题更加重视,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中国不再仅仅是高考报名,而是高考本身也通过互联网完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