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的影响力有多大?问问硅谷的创业者就知道。得到这家科技博客的关注,是近年来每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的必经之路;每年在纽约和洛 杉矶举行的线下创业者展示活动TechCrunch Disrupt门票价高达近2000美元,却总是一票难求。在Twitter上,TechCrunch已经拥有215万粉丝,不仅在科技博客中独占鳌头, 也力压《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
随着国内科技创业迎来又一波浪潮,创业者和投资人对于硅谷创业资讯的需求与日俱增,很多 早期的创业团队也需要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于是,一批以TechCrunch为模板的本土新锐科技博客应运而生。与传统的科技网站(如门户网站科技频道或垂 直科技门户)追求海量信息不同,36氪、Tech2IPO、爱范儿、动点科技等新锐科技博客以介绍硅谷创业资讯和本土初创团队、项目为内容核心,专注于服 务互联网创业者,组织的线下活动也各具特色。去年10月底,TechCrunch来到北京举行TechCrunch Disrupt,新锐科技博客几乎都是全员出动,如“朝圣”的一般参与了这次难得的科技盛会。那么,谁是“中国的TechCrunch”?新锐科技博客的崛起给国内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带来了哪些影响?
“中国的TechCrunch”之争
“@36氪的粉丝刚刚超过20万了。”4月20日晚,36氪联合创始人王壮的一条微博,引来了一片“恭喜”的回复。
这家前身为“TechCrunch中文站”的科技博客从翻译TechCrunch的文章到全面模仿TechCrunch,再到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不到两年时间便成为国内科技博客的领军者之一;如今它的Alexa排名已稳定在中国区400位上下,直追传统科技网站。而它的成员却全都是85后的年轻人,包括出生于1988年的CEO刘成城。
打开36氪的网站,简洁的Wordpress架构与内容密集的传统科技网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这行文字会出现在每一篇文章的末尾。在刘成城看来,简单、专注是36氪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去年11月,记者在一个周末走访了36氪当时的办公室——人民大学附近的一间民居。王壮告诉记者,他们周末也会经常来办公室看看,“我们对这些事情也很感兴趣,工作和休息没什么区别”。
那时36氪仅有7名员工,正积极招募新人,谈到招人的标准时,刘成城表示:“我们希望来36氪的人首先是热爱互联网、热爱创新的,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据刘成城介绍,创办36氪是源于他和另一位创始人李艳波对于TechCrunch的痴迷,“最早只是翻译TechCrunch的文章,后来看的人越来越多,稿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我们就决定将‘TechCrunch中文站’更名为‘36氪’——氪星是超人的故乡,而氪在元素周期表中排36位”。
刘成城告诉记者,除了编译国外资讯,36氪也越来越多地投入对国内创业者的报道。“我们每周三会派两个人在车库咖啡驻守,和创业者交流,发掘值得关注的项目。”同时,36氪也会定期发布“氪周刊”和“氪月报”,将一周和一月的重点内容分类汇总,便于用户阅读。
除了线上的博客,36氪的线下活动——36氪开放日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这是一个类似TechCrunch Disrupt的创业者展示活动,每个创业团队有5分钟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新产品。“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租用的场地也越来越大,”王壮表示。
去年8月,36氪的创业公司融资平台“36Tree”正式上线,五天之内就有100多个项目和61个投资人进驻。刘成城说,为创业者服务的同时,他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经常听到别人说我们很专业,甚至有一些创业公司打电话来希望把我们挖去。”
“你们的微博运营的挺不错呢,这块是谁在负责呢?”
“没有专人负责,基本都是靠机器,”刘成城的回答令记者有些意外,“很多人都以为我们有专人运营微博,其实我们的粉丝增长主要是因为独特的内容。”
今年1月,刘成城在36氪开放日上透露,36氪团队已扩展到18人,未来还将推出职业招聘、公司数据库等服务。3月初,36氪又在长城会和腾讯美国的支持下将“开放日”活动办到了美国旧金山。
4月1日,36氪在官网上宣布与TechCrunch达成合作:“以后36氪报道的国内创业公司(并非全部)会同步以英文的形式发布在TechCrunch网站上”。尽管这条消息被认为是愚人节玩笑,但刘成城近日向记者透露,36氪确实在与TechCrunch商谈合作事宜。
在36氪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一家与TechCrunch更加形似的科技博客——Tech2IPO也正在崛起。它不仅有线上的独立博客、投融资平台“天使汇”、线下创业路演活动“创业投资沙龙”,还打造了类似CrunchBase的创业公司数据库D.Tech2IPO。
“我们已经报道了不下500个创业公司,入驻天使汇的团队已超过2000个”,4月20日,记者在Tech2IPO位于中关村的办公室见到了23岁的主编杨涛。据他介绍,2010年底,在金融交易平台PE.VC担任CEO的兰宁羽注意到国内互联网创业领域日益活跃,决定做一个类似TechCrunch的平台,于是出资成立了Tech2IPO,“初衷是服务创业者”。去年11月,PE.VC又推出了联系投资人与创业者的社交平台“天使汇”(AngelCrunch)。
杨涛称,“Tech2IPO”这一名称就表明它会比他科技博客更关注资本,同时与天使汇分开运营也有助于提升各自的专业性——前者负责包括创业公司数据库在内的内容建设,后者则专攻投融资平台以及线下活动。
记者打开D.Tech2IPO后看到,这个公司数据库已汇集了75000多个公司和接近10万个人物的资料,但许多公司或人物的页面里都只有简单的英文介绍。杨涛表示这个数据库只是刚刚上线,还有待完善:“对比CrunchBase,我们的报道数量还太少,很多公司都没有覆盖到。”
杨涛希望Tech2IPO能带来更多有观点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资讯:“一般科技博客的文章长度平均在500字左右,我们正力争达到800字,给用户带来更多价值”。他告诉记者,目前Tech2IPO已有12名正式员工,特约作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不过TechCrunch在中国的门徒不只有36氪与Tech2IPO。爱范儿去年被《新周刊》评为“最佳小众网站”,并获誉“对中国科技行业的价值,不亚于TechCrunch对硅谷的价值”。动点科技创始人卢刚曾在有过在TechCrunch英国(TechCrunch欧洲的前身)工作的经历,并与TechCrunch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雷锋网、LBS观景台、SocialBeta等关注细分领域的科技博客也吸引了大批用户。
“中国的TechCrunch”之争,才刚刚开始。
硅谷与北京间的桥梁
36氪、Tech2IPO、雷锋网等博客通过编译美国科技网站上的文章将硅谷最新的科技创业资讯带给中国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而爱范儿和动点科技则试图更进一步,架起硅谷与北京间的桥梁。
在一家财经杂志任职的周昶帆是爱范儿的特约作者。他在读书期间便关注爱范儿,并从去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给爱范儿投稿,“每周大概一两篇吧”。谈到加入爱范儿的原因,他表示:“爱范儿更关注外国的、前沿的东西,着眼点在于分析评论,这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据他介绍,爱范儿在美国硅谷、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兼职作者,会不定期向爱范儿投稿介绍当地的科技创业资讯,并在CES、CeBit等大型科技展期间进行现场报道,有的作者甚至还会代表爱范儿采访国外创业团队;“他们回国时大家也会聚一聚,互相认识一下”。
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爱范儿的创始人王伟兴。一向低调的他不愿过多透露自己的身份,只告诉记者他在一家企业做管理工作,“不是IT圈子里的人”。据他介绍,创立于2008年的爱范儿原先只是他的一个个人博客,从2009年开始陆续吸收外部作者组建团队,目前全职员工有7人,此外还有大量的兼职作者。“我感觉他们都很强,做事认真,有激情也有韧劲”,王伟兴对目前的团队成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谈到海外作者,王伟兴表示,他们的给爱范儿带来的主要价值在于他们提供的内容拉近了中国与西方国家间科技创业圈的距离:“他们对于国外的科技领域有切身的观察、有触觉,能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这是其他科技博客很难做到的。”他透露,海外成员有些是留学生,有些则在国外从事IT工作,“并不是同一类人,但都喜欢科技和写作”。在国外举行的大型科技活动期间,海外成员负责去现场报道,国内的团队则会与其商讨并做必要的指导。“一个人做是很困难的,需要团队沟通。爱范儿有很多不同的作者,但文章的质量比较一致,团队的价值观、网站的文化场会影响每个作者,但各个成员也能保持个性。”
那么爱范儿是如何吸引海外作者的呢?王伟兴强调了“价值观”。爱范儿全站使用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许可协议,其他网站只要在使用相同协议的前提下保留原文署名,便可在非商用的条件下免费转载,甚至进行加工。王伟兴称,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已无法阻止知识的传播,因此要抱着开放的心态,而不是逆历史潮流:“无论是从功利的角度,还是从我本人和团队的共识,我们都应该更开放,去优化分享,这才是真正的发展。”在他看来,正是这样的价值观让爱范儿在用户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也吸引了国内外一批真正的科技爱好者加盟。
对于外界将爱范儿的影响力与TechCrunch相提并论,王伟兴表示这是“过誉”了:“他们说出了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我们创立没多久,离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王伟兴的爱范儿试图将硅谷的创业资讯与氛围更直观地呈现在国内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面前时,卢刚的动点科技则在将国内创业者的声音传递到硅谷。
去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TechCrunch Disrupt上,卢刚作为唯一一个中国主持人对话了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他创立的Instagram今年4月被Facebook以十亿美元的高价收购。谈到那次对话,卢刚对斯特罗姆的评价并不高,称他的公司既没有很清晰的商业模式,执行力也不够强,“去年就说即将推出的Android版Instagram,直到最近才上线”,“他们被收购是必然的”。
卢刚在英国读博士期间曾在TechCrunch英国兼职,随后也一直与TechCrunch美国总部保持着密切联系。2006年底,以移动节点(Mobile Node)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他创立了英文个人博客Mobinode,“刚开始写得很杂,甚至有一些个人的东西”。毕业之后,他刚曾在法国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市场总监,“那时经常回国谈合作伙伴,认识了很多做互联网的人,觉得国内很多有价值的事情老外都不知道,就把听到的事情用英文写出来”。2008年,他回到国内,开始陆续邀请自己的朋友参与博客写作,并推出了中文版;2011年初,目睹国内兴起新一轮科技创业风潮的卢刚在收到了一位台湾朋友的天使投资后开始全身心投入科技博客的运营,正式组建了团队,并将博客改名为Technode。
卢刚称他开始写博客的初衷是“把中国的创业公司用英文写出来”,让国外的投资人关注。“有很多希望投资中国互联网的美元基金,他们的高层更喜欢看英文,所以我们的内容比较受他们欢迎”。在选择创业公司作为英文报道对象时,卢刚也有自己的考虑:“国内很多创业公司都是模仿美国的模式,对于国外投资者并没有多少价值;我们重点关注一些较为本土化的,或者有一定创新的东西,比如我们是最早用英文报道国内BBS文化的,最近的触宝、海豚浏览器等我们也都有关注。”
持续用英文报道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使动点科技在硅谷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有投资人主动找到卢刚,希望了解中国的创业团队。“去年Square在美国火起来之后,老虎基金就联系过我们,希望我们给他们介绍国内做移动支付的公司”。卢刚透露,目前动点科技还只是义务地将国外投资人和国内创业团队引荐给对方,未来可能会尝试为国外投资者做咨询服务,并从中获取收入。
动点科技对国内创业团队的报道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卢刚称,目前动点科技在TechCrunch、Business Insider等网站上都有自己的专栏,“《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也引用过我们的报道”。甚至国外的作者也会投稿到动点科技的英文版上,“像最近有一篇《十家最热门的俄罗斯互联网创业企业》就是俄国作者写的,发到了我们的英文版上,我们也把它翻译成了中文”。
创业者与投资人间的纽带
“当我们还是一个初创企业时,他们的报道帮我们迅速提升了影响力,”在街旁联合创始人、CEO刘颖看来,爱范儿两年前对于另一位创始人杨远骋的专访带给这家企业很大的帮助。4月19日晚,刘颖作为爱范儿“爱创会-春苗计划”活动的嘉宾,向开发者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及Windows Phone 7的开发技巧。主持活动的爱范儿成员黄龙中告诉记者,两年前对杨远骋的专访属于“iSeed”系列,受访嘉宾主要是初创团队的创始成员;“‘春苗计划’则是邀请公司和产品已经相对成熟的创业者为早期创业团队分享经验,如今街旁已从Seed(种子)长成小树苗了”。
打开爱范儿的网站可以看到,iSeed系列早期的受访团队除了街旁,还有豌豆荚、友录、TouchChina、航班管家等,这些团队的产品在2010年时都还只是刚刚上线或崭露头角,两年后的今天则已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
无独有偶,36氪、Tech2IPO、动点科技也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发掘有创造性的产品和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卢刚告诉记者,动点科技中文版上有40%的内容是作者们去挖掘的,大约60%是创业者们通过页面上的“寻求报道”主动将素材投递过来的,“对于创业团队的素材我们会进行筛选,找出有价值的并进行加工,目前每天大约能报道三到四个项目”。
科技博客的微博受到了许多投资人的关注,被他们报道意味着创业团队的项目有更大的机会进入投资人的视野。不过科技博客还为创业者提供了更直接地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创业项目的渠道,这就是线下活动。
4月14日,记者在Tech2IPO与天使汇共同主办的“创业投资沙龙”现场看到,五个创业团队先后上台进行路演,展示自己的项目并提出融资的需求(包括融资额度及出让股份等),台下的四位投资人作为嘉宾对创业项目一一进行点评。有的项目受到了投资人们的称赞,甚至有的投资人当场表示投资意向;也有的创业者在投资人犀利言语的打击下几近落泪。杨涛透露,尽管很少有投资人会在现场直接与创业团队达成协议,但几乎每期活动结束后都会有参与活动的团队收到投资意向。
在互联网创业投资圈里有着更大影响力的36氪开放日如今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和美国旧金山等地办了十多期,5月20日还将在前往香港。曾协助筹办去年6月上海开放日的投资人钟立透露,他所在的公司从去年年底开始投资的13个项目中有5个都是那一期36氪开放日上的,“两个是在台上展示的项目,另外三个则是台下参与活动的项目”。钟立是上海创业接力投资有限公司管理部总监,他的公司主要投资创业初期的项目。他告诉记者, 36氪开放日上展示的许多项目都具有投资价值,“我们投资的两个台上展示的项目,一个做的是互联网广告,另一个做的是移动互联网游戏”。不过他表示,从看到这两个项目的展示到真正投资他们,之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产品和团队”。
“36氪的团队很务实、踏实、执行力非常强,都是很有想法的年轻人”,在钟立看来,36氪等科技博客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很深,很专注”。他表示,自己和身边的投资人都会经常浏览科技博客,了解国外的新产品、新模式;在线下活动方面,科技博客从专业视角对创业项目进行筛选,“让比较好的项目展现在投资人面前”,帮助他们节省了时间,也提升了投资效率。
许多科技博客都选择在创业咖啡厅举办现下活动。在车库咖啡联合创始人魏峥看来,科技博客和创业咖啡厅几乎同时崛起:“近两年来创业的人才辈出,资金大量涌入TMT行业,国家对科技创业也十分支持,而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服务创业者、服务投资人。”车库咖啡承办过36氪开放日、创业投资沙龙、动点科技TNT沙龙等线下活动,魏峥表示,这些活动给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了更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同时也给车库咖啡带来了精准的客人:“我们的场地承载不了那么多客人,他们带来的客人恰好符合我们的定位。”他感觉与科技博客的团队打交道非常惬意,“他们都很好交朋友,姿态低,愿意和我们平等交流,不会有居高临下的态度”。
不过在国内众多的互联网创业团队中,能通过科技博客的线下活动在投资人面前直接展示项目的还是极少数;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通过科技博客的投融资平台与投资人建立联系或许是一条更现实的融资渠道。
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电信专业的大四学生杨元,前不久注册了天使汇,并提交了他的团队开发的“树洞”应用——一个校园匿名倾诉类平台。“我们也是想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天使’”。已拿到百度Offer的他从去年开始与四位同龄人一同开发这个应用,“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东西,但都只是Web版,我们把它做成了App,希望能推广到更多的学校”。谈到选择天使汇,他表示:“像36Tree、天使湾等平台都比较高端,你必须是小有名气,有一个正规的团队才能申请;而天使汇更开放,你什么都没有也可以注册个帐号上去看一看”。
“他们经常会用一些数字激励,比如什么应用融了多少钱,让我们感觉市场很广阔、钱很多,大家都很支持科技创业”,杨元表示,科技博客的兴起让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创业,“两年前大家只是做个网站给周围的同学玩玩,这些科技博客的出现让我门开阔了视野,发现可以去做的东西不仅局限于校园里;另一方面,想创业的人也多了,我们想做一个项目时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创业者服务创业者
在服务创业者的同时,国内的科技博客也都将自己定位为创业公司,其他创业团队所面临的困境,他们几乎都会遇到。
盈利是所有创业公司都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对于科技博客来说也是如此。卢刚和杨涛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尽管投资人没有给他们太多的盈利要求,但他们自己希望能尽快盈利。杨涛称Tech2IPO未来的主要盈利渠道是广告,但在卢刚看来,“广告最多能让公司打平,盈利很困难”;他透露,动点科技目前主要的收入来自于线下活动的赞助方,未来将会尝试通过面向科技创业公司的招聘服务和面向国外投资人的英文咨询服务来盈利。爱范儿创始人王伟兴则表示,由于爱范儿目前的办公方式还是线上协作,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因此在运营方面的资金压力并不大。
科技博客面临的另一大障碍是同质化。数家科技博客都在编译TechCrunch、Business Insider等国外科技网站的文章,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编译作品之间并没有很大差别。在报道国内创业团队和组织线下创业活动方面,几家科技博客也并没有形成十分鲜明的特色。刘成城曾对记者抱怨自己的创意被竞争者模仿:“几乎我们每出一个新产品,都很快会有其他的博客推出类似的东西。”杨涛在被问到Tech2IPO目前最大的特色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表示未来会邀请更多业界人士投稿,力争打造国内科技博客中实力最强的作者群。王伟兴和卢刚都表示,原创内容和明星作者将是未来科技博客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车库咖啡的魏峥看来,同质化并不是问题:“市场足以容纳多个提供类似服务的科技博客,他们间的竞争有助于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那么,身为创业公司的科技博客还有哪些不足呢?
还未离开大学校园的杨元希望科技博客更多关注大学生创业者:“像36氪开放日上展示的团队大多都有一些工作经验,但我们这样的在校生也有能力做出不错的产品,也需要他们的关注,并通过他们得到在投资人面前展示的机会。”
其他的受访者则均表示国内的这批新锐科技博客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用魏峥的话来说,“年轻或许是他们唯一的不足,但也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本文刊载于《电脑报》2012年第19期A08-09版,略有改动)
发表评论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